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网站

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

Jiangxi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学会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十三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方向研究报告》隆重发布
发布时间:2015-11-13     来源:未知    浏览数:    分享到:

1557153365136974.png

郑宝森为报告的正式发布揭幕

作为中国电力行业的科技社团组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集合电网、火电、水电、核电及再生能源等全行业相关领域的院士和专家,开展了5年规划重大技术方向研究。编制了《“十三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方向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电力科技领域将重点开展9个重大技术方向研究工作,即智能电网技术、中国新一代能源系统技术、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高效清洁火力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水力发电技术、先进核能发电技术、系统能效提升技术、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

围绕上述方向,报告梳理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38个具体关键技术,如: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高性能大容量水电机组技术、第四代核电技术、无线输电技术、超导技术等。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还启动了我国“十二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进展和“十三五”电力科技重点关注技术的遴选和评审工作,由数十位权威专家从推荐的一百多项技术中推出“我国‘十二五’电力科技二十项重大技术进展和‘十三五’电力科技二十项重点关注技术”。此次重大技术进展和重点关注技术的发布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服务电力科技的一次创新,也是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次重要尝试。《我国“十二五”电力科技二十项重大技术进展》包括:

1、风力发电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体系建成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2、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规模化应用光热发电技术取得突破;

3、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机组发电净效率显著提升,煤耗水平显著下降;

4、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在燃煤发电厂中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5、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CFB)发电机组建成投运;

6、1000MW超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研制成功并实现工程应用;

7、国内首台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电站建成投运;

8、800MW级水电机组研制成功并实现工程应用;

9、水电工程超高坝筑坝设计与建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工程应用;

10、水电工程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工程应用;

11、中国实验快中子堆建成并成功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

12、自主研发的百万级核电厂“华龙一号”开始建设;

13、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提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14、±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15、特大电网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D5000)建成;

16、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实现规模化应用;

17、多端及高压大容量电压源换流直流输电(VSC-HVDC)实现工程应用;

18、大容量并联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研制成功并实现工程应用;

19、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建成并投运;

20、电网冰灾雷害防控体系建成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我国“十三五”电力科技二十项重点关注技术》包括:

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技术;

2、大容量低成本储能技术;

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4、700℃超超临界发电关键技术;

5、燃气轮机装备制造技术;

6、燃煤发电CO2减排及利用技术;

7、微型燃机冷热电联供发电技术及装备;

8、1000MW高性能大容量水电机组技术;

9、大型先进核电技术及装备;

10、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规划技术;

11、±1100kV及以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12、特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技术;

13、能源互联网及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14、大规模风、光电力的并网消纳技术;

15、新型直流输配电网关键技术及装备;

16、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及装备;

17、智能配电网、微网技术及装备;

18、电力市场与智能用电技术;

19、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

20、石墨烯、超导等电工新材料。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说,“十二五”以来,中国电力技术蓬勃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及装备、智能电网、高效清洁燃煤、水电、第三代核电技术及装备、新能源并网发电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其中,特高压电网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风电、光伏发电产能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当前世界能源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能源转型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时期,电力发展业已进入以绿色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支撑能源电力发展的助推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熊启新编写)